葡澳商貿 / 元林生技 / 元林中西藥局 葡澳商貿/元林生技/元林中西藥局
  • 首頁
  • 藥理漫談 > 認識中草藥

認識中草藥

  何謂「中藥」?

「中藥」,一個代表性的專有名詞,每個人對於這個詞彙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但,其實自古以來,中藥的存在價值不僅僅是所謂的「藥物」或是「食物」更是述說著人類發展的歷史與社會生活的脈絡見證。

「食」是維持身體機能運作的基本能量獲取,而最初的來源就是「植物」與「動物」每一種動植物都有其獨立的本質,透過人體自身的肢體五官不斷探索著,漸漸有了「酸苦甘辛鹼」的認知,同時也分辨了「危害性」與「特殊作用性」,這也是最基本的「五味」、「毒性」與「藥性」的概念了。

後來,人類開始有了冶煉跟採礦的能力接觸了「礦物」,進而了解了其中的性質,便開始了對於「礦物藥」的認識,此刻人類對於動物、植物、礦物不再是舌尖上的滿足與器物上的使用,更有了「藥用」的基本概念。

到了殷商時期,人類從從野果或穀物自然發酵中學會了「釀酒」,發現酒能加速藥性在體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藥方會使用酒作為「藥引」來用於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了。

透過人類在這個世界的演化,我們對於「中藥」有了「藥食同源」的觀念,也因為藥食同源的這個概念,更能了解取之於大自然原始萬物的「中藥」,有著不可抹滅的「純天然」價值。

  中藥性能

四氣

也稱四性,四氣也稱四性,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後來又將對人體的寒熱病理變化沒有明顯影響的藥物稱為平性。藥性是由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

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e.g. 石膏、知母
溫熱藥:一般具有溫中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e.g. 附子、肉桂

五味

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基本滋味分別是酸、甘、鹹、苦、辛五種味道,除此之外,還有淡和澀味,由於長期以來將澀附於酸,淡附於甘,以合五行配屬關係,故稱「五味」。

「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能補、能緩、能和。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指降泄肺氣、胃氣。鹹味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濕利水作用,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證。」

升降浮沉

指中藥作用與人體的幾種趨向,是與疾病的病理趨勢相對而言的,分別具有向下、向上、向內、向外的作用趨向。一般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浮藥: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 e.g. 升麻、柴胡
沉降藥: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利尿、消食、驅蟲、平肝、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向下向內的作用。 e.g. 大黃、牛膝

歸經   

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症為依據,總結出的藥物的作用部位與範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

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兩者的涵義與認識方法都不相同,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後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

毒性   

廣義上泛指藥物的偏性,在狹義上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毒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本經》提出了"有毒、無毒"的區分,《本草綱目》中將藥物的毒性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中藥配伍

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起來同時使用。
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絕大多數以「君、臣、佐、使」的原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這樣可以達到降低毒副作用,擴大提高療效,以適應複雜病情的需要。

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上》「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炮製

在中藥學中是指根據中醫藥理論,按照醫療、調製、製劑、貯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藥材自身的性質,將藥材加工的一系列傳統製藥技術。炮製中藥材的過程可以影響中藥的藥性,改善中藥材的儲藏性,是中藥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炮製的作用

提高中草藥原料的品質,使之符合醫家使用的要求,具體說來,炮製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藥物的毒性、刺激性
有些藥物原料藥含有一些毒性很大的成分,必須經過炮製減少那些有毒成分的含量,降低藥物的毒性。
e.g. 馬錢子
因含有番木鱉鹼,成年人攝入30mg便可以致死,經過炮製可以減少其中士的寧鹼的含量。
e.g. 五靈脂
來源為動物的糞便,有很大的臭味,經過醋製可以極大地減少這種臭味。

(2)改變藥物的藥性
可以轉變原料藥物的某些中醫學性質,滿足臨床應用的要求。

﹡改變性味
e.g. 何首烏
性微溫,味澀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經過酒制之後成為制首烏性溫味甘,成為一味滋補強壯的藥物。

﹡改變作用趨勢
e.g. 大黃
主沉降,有瀉下的功效,經過酒制之後,稱為酒大黃藥性借酒力上行,主升,成為清頭目火的藥物。

﹡改變歸經
中醫學理論將藥物對特定器官的選擇性作用稱為藥物的歸經,在炮製過程中,通過改變藥物的味,可以改變藥物的歸經,其理論基礎是中醫學中的「五味歸經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酸入肝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辛入肺經,咸入腎經,在炮製的具體實踐中,有「醋製入肝,鹽走腎,甘緩益元」的說法。

﹡緩和藥性
一些藥物作用強烈,臨床應用過程中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通過炮製可以矯正和緩和藥性。

e.g. 麻黃
一味辛散解表的藥物,但因為藥性劇烈並不適宜體弱者使用,經過炮製的炙麻黃可以緩解麻黃的藥性

﹡增強療效
增強藥物的療效

﹡改善貯存性
一些新鮮採制的原料藥,內部含有大量仍有生物活性的酶以及其他可能分解藥物成分的微生物,經過炮製後的藥物,酶活性遭到破壞,藥物的水含量減低,從而保護了藥物內含有的有效成分,一些動物性的藥物經過炮製可以殺死蟲卵等,從而延長藥物的保存期限。

﹡促進藥物成分溶出
有些藥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必須經過炮製才能夠在製劑的過程中有效溶出,例如一些「種子類」的藥材,表皮堅韌必須通過炮製使種皮破裂才能夠入藥。
一些「礦物」來源的藥物則必須經過炮製才能夠進行調劑,例如自然銅等。

炮製的原理

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通過對藥材的加工,改變藥材中化學成分的構成,從而改變藥物的作用。
e.g. 馬錢子
炮製過程可以促進其中含有的「有毒生物鹼番木鱉鹼」轉化為「低毒和無毒的異番木鱉鹼、番木鱉鹼氧化物」等物質。
e.g. 黃芩
使用「蒸法」,短時間的加熱可以迅速「殺滅其中所含有的生物酶的活性,從而阻斷酶催化下的黃酮類化合物糖苷的分解」,保存了藥物的有效成分。

炮製方法

明朝醫家繚希雍在其著作《炮製大法》中將前人典籍中炮製方法加以總結歸納,提出了「雷公炮製十七法」,這十七法是後世中藥行業炮製和加工藥物的基本方法,至今十七法中有些方法已經不再使用了,同時又有一些新的炮製方法添加進來,如今人們將炮製的方法分為「一般修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其他製法」等五個大類。

(1) 一般修製
揀:僅憑肉眼人工揀除藥物中的雜質和非藥物成分。
篩:用篩子除去藥物中體積較小的部分和雜質。
簸:用竹簸箕顛動,依照輕重和密度區分藥物去除雜質。
揉:將質脆易碎的藥材放在粗篩上按揉使破碎過篩。
拌:將藥物與輔料,包括硃砂、青黛、鱉血等拌和。
去毛:除去植物來源藥物表面的絨毛,通常採取刷去毛、刮去毛、火燎去毛、燙去毛、炒去毛等不同的方式,選取的方式不同會對藥性產生不同的影響。
磨:用摩擦的方式粉碎藥材。
搗:用擊打的方法將體積小而質地硬的藥材粉碎。
製絨:將質地鬆軟的藥物反覆按壓揉搓使之松瀉成絨。

(2) 水製 洗:短時間清洗藥物去除附著在表面的雜質如泥沙。
淘:對細小的種子類藥物以如淘米的方式淘洗,去除泥沙。
漂:將藥材在水中浸泡,氣溫低時每日換水兩次,氣溫高則須換水3-4次以上,以溶出水溶性的有毒成分。
泡:操作如漂但不換水,令藥物在水中發酵泡軟,用以處理龜板等藥材。
飛:將藥材與水一起研磨,經過短時間沉澱後傾取上層混懸液,揮干水份後可以獲得極細的粉末。
去心:將莖類藥物泡軟後去除木質部。

(3) 火製
烘:將藥物放在近火源處或者相對高溫處,令水份蒸發,緩緩烘乾。
焙:焙就是用文火烘乾,與炒相比不需要經常翻動。
炒:與烹飪中的炒相同,將藥物在鐵鍋中翻炒,根據炒時的輔料不同分為清炒(無輔料)、麩炒(以麥麩為輔料)、鹽炒(以鹽粒為輔料)、米炒(以大米為輔料)和土炒(以鹼性的灶心土為輔料)。
燙:燙與炒類似,但溫度更高,約在200-300℃,同時需要其他固態輔料共同加熱,常用的輔料有砂、蛤粉、滑石粉、蒲黃、鹽粒等。
煅:煅是將藥物在700℃以上高溫處理的炮製方式,根據使用工具的不同,分為鐵鍋悶煅、鐵鍋煅、坩鍋煅、直接火煅、灰火悶煅、爐火悶煅等。
炙:炙系將藥物與液體輔料共同炒制的炮製技術,根據使用輔料的不同可以分為蜜炙、醋炙、酒炙、薑汁炙、鹽水炙、油炙、羊油炙等。
煨:將藥物包埋在另外一種物質中加熱的炮製方式叫做煨,可以分為麵漿煨、烘煨、重麩炒煨、米湯煨等。

(4) 水火共製
煮:與烹飪中的煮相同,將藥物與其他液體輔料共同加熱,常見的有清水煮、酒煮、醋製、酒醋共製等。
蒸:與烹飪中的蒸相同,用液體輔料的蒸汽直接加熱,多用於加工滋補類藥物,常見的有清蒸、酒蒸、醋蒸等。
燀:燀就是將種子類藥材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種皮的炮製方法。
淬:是將藥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5) 其他製法
製霜:種子類藥材壓榨去油或藥物經過物料析出細小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製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藥材與輔料拌和,置於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發霉,並改變原藥的藥性,以生產新藥的方法。如神麴。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藥材用水浸泡以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其發幼芽。如穀芽、麥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