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澳商貿 / 元林生技 / 元林中西藥局 葡澳商貿/元林生技/元林中西藥局
  • 首頁
  • 藥理漫談 > 中藥簡介

中藥簡介

【藏紅花 Croci Stigma】

番紅花或稱西紅花、藏紅花,產於土耳其和伊朗,傳於西藏,故有此稱。
具有活血化瘀、通絡、凉血解毒、减低膽固醇,促進脂肪代謝(降血脂),提高精力之功效,尤其是對女性養血活血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於有通經、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所以孕婦不宜使用。
藏紅花在中國自古的記載中就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特用藥。藏紅花是眾所周知的活血中藥,中醫認為藏紅花養血活血、生津益氣、理氣健胃、排毒養顏,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有較多療效案例。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一縷紅花誠作君,鐵皮石斛輔為臣」
相傳一代女皇武則天因自小研學中醫,在宮中的時候深得唐代著名養生大師,六朝御醫葉法善的真傳,熟知中藥的「君臣佐使」之理,以藏紅花為「君藥」,鐵皮石斛、靈芝二味為「臣藥」製成養顏秘方,在此方的滋潤下,她每天都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即使到了暮年也依舊美麗、容顏不老。

【山楂 Crataegi Fructus】

又稱酸楂、仙楂、山里紅,成熟果實可生用或炮製入藥。
主要的藥物成分是「大分子單寧」,用於擴張冠狀血管、降低血壓和血膽固醇及恢復心肌壁。減少脂肪量的儲存,增加細胞內維生素C的含量。對於貧血、心血管和循環疾病、高血膽固醇和降低免疫力的疾病有幫助。

﹡「從容歲月帶微笑,淡泊人生酸果花。」《吟山楂》
﹡「酸甜適口開脾胃,活血散瘀心腦清;生津止渴可入藥,消食化積腸道通。」
《山楂賦》

【紫蘇 Perillae Folium】

主產於東南亞、台灣、中國大陸湖南、江西等中南部地區、喜馬拉雅地區。
含豐富α-亞麻油酸,可抑制人體內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質,清除膽固醇,防止血栓形成,減少中風與心臟病突發。

﹡「蘇從酥,舒暢也。蘇性舒暢,和氣行血,故謂之蘇,曰紫蘇者,以別白蘇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廣受日本、韓國人的喜愛,日語有「妻 つま,tsuma」(刺身之妻)之稱。

【桑葉 Mori Folium】

又稱冬桑葉、霜桑葉,一般為晚秋至初冬經霜後採收,以江浙一帶栽培居多,藥用價值非常高。
桑葉中的生物鹼如N-Me-DNJ、GAL-DNJ和fagomine都可顯著降低血糖作用,另外所含的總多糖(TPM)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同時可維持胰島素的分泌,抑制血糖值的升高,延緩糖尿病的發作。對於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百草鏡》:「須大雪壓過,雪霽天晴採下,線穿懸戶陰乾,其色多青黑色,風吹作鐵器聲,故名鐵扇子,冬至後采之良。」
﹡民國著名醫家張壽頤指出:「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藥用桑葉多為經霜後採收,叫做「霜桑葉」

【西洋蔘(花旗蔘) 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美國舊稱為花旗國,花旗參由此得名;原產於美國北部到加拿大南部一帶,加拿大目前是全球西洋參最大的生產國。
醫學研究指出,西洋蔘含有多種人參皂苷,人參皂苷(Ginsenoside)是種固醇類化合物,具有抗衰防老、抗感染、抑制癌細胞生長、降血脂、抑制脂肪吸收、強身、增強免疫、鎮靜止痛、降血糖、保護心肌、改善血凝等多種作用。近年中西學界相繼發表研究論文證實花旗參確有強化人體免疫功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降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幫助消化、強精、抗疲勞、增強體力、有助從更年期潮熱症狀、改善大腦、緩解壓力等多項功能。
﹡《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諸虛。」
﹡《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白芷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分布在中國大陸的東北及華北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區,主產於浙江、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白芷化學成分中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等,其中「歐前胡素」具有抗菌、平喘、抗過敏、降血壓、抗腫瘤等作用。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消腫,止痛。
﹡《綱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陽明;性溫氣厚,行足陽明;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肺經。」

【甘草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分布於中國大陸華北、東北、西北、內蒙古,主要生長於乾旱的荒漠草原裡。
用途廣泛,有「十方九草」之說,名醫陶弘景稱之為「國老」和「眾藥之王」。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炙甘草)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增強免疫功能、降血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臨床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肝炎、支氣管炎和愛滋病,還具有抗癌防癌、干擾素誘生劑及細胞免疫調節劑等功能。
﹡《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臟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麥芽 Hordei Fructus Germinatus】

將穀物浸泡在水中,促使其發芽,以小麥、大麥作為原料的,稱「麥芽」;以稻米、小米為原料者,稱「穀芽」。
主要成分為α-及β-澱粉酶,能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和糊精,水煎劑對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輕度促進作用,亦可助消化,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功能。
﹡《本草綱目》:「麥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觀造餳者用之,可以類推。」
﹡《藥性論》: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土茯苓 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分佈於甘肅(南部)、長江流域以南以及台灣、海南、雲南等地。 2.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主要成分為含菝葜皂甙類(smilax 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質。功能主治:除濕,解毒,清熱,利關節。臨床上也會用於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

「土茯苓」與「茯苓」的區別在於,土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濕利關節;茯苓是利水滲濕藥,健脾安神,兩者雖同稱茯苓,但作用效果大相逕庭。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藴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梔子 Gardeniae Fructus】

中醫上以果實入藥,稱之為「山梔子」,或稱為「梔子」;長江以南各地有野生,生於山坡、路旁,分布於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在化學層面,梔子含有獨特的化學物質「梔子素、梔子苷」等,能阻止那些抑制胰島素生成的酶發揮作用,進而促進胰島素正常分泌,繼而改善糖尿病病情。
中醫臨床常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症。功能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另外可用於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症,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
﹡《名醫別錄》: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齇鼻,白癩,赤癩,瘡瘍。

【金銀花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金銀花,又名忍冬、銀花、雙花等,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
廣產於東亞。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要產於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河南、海南、西藏等地,朝鮮半島、日本亦有分布。
金銀花化學成分含有「綠原酸」,是眾多藥材和中成藥抗菌解毒、消炎利膽的主要有效成分。另外所含的犀草素、肌醇、皂甙、鞣質等。藥理實驗表明,金銀花具有廣泛的抗菌譜,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百日咳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均具有抑制效果,還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本草拾遺》:「主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之。」
﹡《本草綱目》:「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

【白茅根 Imperatae Rhizoma】

白茅,中藥中「食用其根部」,稱作白茅根,產於中國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新疆等北方地區;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亞、高加索及地中海區域。
白茅根根莖中含薏苡素(Coixol),有鎮靜、鎮痛、解熱作用,對骨骼肌也有抑制作用。白茅根的利尿作用可能與多種鉀鹽有關,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能。
﹡《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本經》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菊花 Chrysanthemi Flos】

各地均有栽培,,藥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菊花含有菊甙、胺基酸、黃酮類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傳統醫學認為,杭白菊具有養肝明目、清心、補腎、健脾胃、潤喉、生津,以及調整血脂等功效。
明代李時珍認為菊花「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全身上下皆有用,是群芳中的上品。
﹡《神農本草經》「菊服之輕身耐老」。
﹡《本草綱目》「菊花作枕明目」。

【薄荷 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

最早期於歐洲地中海地區及西亞一帶盛產。現時主要產地為美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英國、巴爾幹半島等;亞洲亦有分布,如中國的江蘇、浙江、江西等。
薄荷中的薄荷醇,能夠以化學方式觸發皮膚中對冷敏感的TRPM8受體,而薄荷的清涼感正是來源於此。
薄荷主要成分薄荷油,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增快ATP合成,汗腺分泌,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醯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
﹡《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本草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肉桂 Cinnamomi Cortex】

原產於東南亞,分布於馬來西亞、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地。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低緯度中低海拔山區,其中尤以廣西最多,且廣西肉桂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肉桂各部位又可分別用於醫藥,樹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桂皮,為傳統中藥材,也作調味品,有驅風健胃、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之效;補五臟之其中四臟:心臟、肝臟、脾臟、腎臟;樹枝則能發汗驅風,通經脈,詳見桂枝條目。
﹡《本草綱目》「堅筋骨,通血脈,宜導百藥,久服,神仙不老。常用於陽虛,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目赤咽痛,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經閉,痛經。

【砂仁 Amomi Fructus】

分佈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以及中南半島、南亞東北部。砂仁以廣東陽春出產的砂仁最為出名,稱為「陽春砂仁」。在福建則以長泰砂仁為佳。目前藥用的砂仁的基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於中國廣東省的春砂;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主產於東南亞國家。其中,春砂(果實)入藥的療效比較顯著,品質也比較好,在國際藥材市場上享有比較高的聲譽。
砂仁果實為傳統中藥材之一,功效主要是化濕、行氣、溫中,治療嘔噁、瀉下等腸胃道疾患。
﹡《藥性論》「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谷,溫暖脾胃。」
﹡《綱目》「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噎膈嘔吐。」